现在我们已经差不多研究了十个单元的教学(见下图),这些内容以后有机会再写。今天就发一篇旧文吧。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是要为人类的发展服务的,是要为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和交流能力服务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低效,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此,我们尝试着进行了“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希望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三种路径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是“披文入情”。聚焦语言文字的学习,进入作品的情境体会、感悟,领会、理解作品的情、意、理。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沟通、交流,写作练习,以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层次和表达能力。
二是“写作任务前置”。将单元习作的任务放到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文的同时关注作者的表达,并通过反复实践,减轻单元习作的难度,学会表达。
三是“写作任务多样化”。除教材习作外,还进行体验式写作,过程性写作,分不同文体,不同目标,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将写作变成一种能力。
同时,我们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除教科书学习之外,还注意了教材与整本书与语文实践活动勾连。见下表:

接下来,笔者以五(下)第七单元为例谈一谈怎么利用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五(下)第七单元有三篇文章:《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前两篇文章都是游记,作者通过威尼斯的小艇,荷兰的牧场来传达和分享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想,透过文字能感受到,这些地方给作为游客的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金字塔》一课,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也是游记散文,后一部分是介绍金字塔情况的非连续性文本。这个单元的习作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更希望学会散文的表达方法,前往一个地方之后,怎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所以,我们以“跟着文字去旅行”为题,采用联系生活阅读,对比阅读、学习表达策略、进行习作实践等方式,进行了一次学习活动。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如下:
用《孤独星球》这一刊物与学生的生活相勾连,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通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和课外链接《威尼斯之夜》对比阅读,体会动态描写带来的不同感受,学习动态描写;通过《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场之国》对比阅读,体会静态描写带来的不同感受,学习静态描写;通过《金字塔》和《孤独星球》2021年4月刊中“埃及”主题内容的对比学习,感受文体不同带来的不同阅读体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练笔,达到提升表达能力的目的。见下表:

整个单元,可以设计一节单元导读课,两节散文写法探究课,两节不同文体写法实践课,一节口语交际课,一节单元整理复习课。

整个单元的前半部分是散文的写法探究,我们工作室的三位老师郎小波、王泓懿、李硕分别在“2021‘雾都大学堂’春季小学语文教学高峰论坛”上做了三节展示课,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现将这三节课的教学设计整理如下:
第一课时
《跟着文字去旅行》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执教郎小波
板块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亲身经历交流对旅行的感受。
2.观看单元导读课视频。
3.交流这个单元中印象最深刻的文段。
板块二: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1.教读《金字塔》。
①学生自读,通过朗读了解学情。
②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指导,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来展示文字描述的画面。
③全班练读。
④拓展朗读《金字塔》的其他文本。
2.选读《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场之国》。
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自读。提示:朗读的要诀是,体会自己的感受,用声音的高低起伏来呈现内心的感受,用声音来“画画”。
②抽读。
③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不同,《威尼斯的小艇》充满活力,读的时候节奏稍快;《牧场之国》让人感受到悠闲、自在,读的时候节奏稍慢。
④拓展阅读相同类型的文本。
板块三:夯实基础,巩固记忆
1.字音:出示学生预习时前测的易错字音统计图表,练读。
2.字形。
①出示学生前测时出现错误的词语,练读。
②重点讲解多次出现错误的字,比如“凳”。
③出示练习题,找茬改错。
④听写、订正。
板块四:积累运用,创作表达
1.结合词语,想象画面。
①读词语。
②联系生活说说哪组词很有画面感?想到了什么?
2.积累词语,创作表达。
①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和表达。
方式一:抄写喜欢的文字。
出示课后练习题,点拨可以抄写带修辞手法的、有意思的句子。
如: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
方式二:请学生结合屏幕上的词语,把想象到的画面描写出来。
②反馈及小结。
③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执教王泓懿
板块一:导入新课,初步了解威尼斯
简单回顾上节课教学内容,通过短片,初步了解威尼斯,继续“跟着文字去旅行”。
板块二:聚焦小艇外形,感受比喻修辞的妙处
1.自读第2自然段,总结威尼斯小艇的外形特点。
2.对比读句子,感受比喻修辞的好处。
3.尝试将小艇比作其他事物,通过对比发现作者选择喻体的考究。
4.有感情朗读,感受小艇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板块三:聚焦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探究活力的动态描写方法
1.自读第4自然段,了解作者为了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选择了三个镜头来描写。
2.为三个镜头选择恰当的情景。船夫是怎么做的?将表示动作的词送回到课文中,说明选择的原因,体会用词的精准,感受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3.引导学生发现:此时坐在船上,会是什么感受?小结:作者就是这样用了三个充满了动作的镜头,写出了这样充满活力的感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板块四:对比阅读,探究宁静的动态描写方法
1.自读《威尼斯之夜》选段,说读后的感受。
2.探究作者的写法。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人的生活背景不一样,当下的心境不一样,写出来的文字也不一样。
3.朗读文段,引导学生发现乔治桑也选择了三个镜头,但与马克﹒吐温不一样的是,她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宁静的感觉。
板块五:总结写法,迁移写作
1.总结写法:马克吐温通过三个镜头的切换,展现了充满活力的动态;乔治﹒桑也选择了三个镜头,但是是通过调动身体的多重感官,展现了宁静的动态。
2.选择一种写法,写一写放学时的情景。
3.学生练笔。
4.评价。
第三课时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执教 李硕
板块一:走进荷兰,初步感受牧场之国的宁静之美
简单回顾上节课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初步感受荷兰的宁静之美。
板块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荷兰牧场哪些方面的景物?
2.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板块三: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1.整体感受。
①师生合作读第5自然段。
②借助教材泡泡里的话,去文段中勾画感到“宁静之美”的地方。
2.抓表示安静的词进行体会。
①聚焦段落中表示安静的词。
②读词读句,感受安静。
3.抓“反着说”的词进行体会。
①聚焦两个句子:
A.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B.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②总结:用这样说反话的方式,也可以表达静。
板块四:关联《威尼斯的小艇》,比较得出写法,进行练笔
1.发现《牧场之国》和《威尼斯的小艇》两段的相同之处。
对比阅读文段,发现两位作家在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2.发现《牧场之国》和《威尼斯的小艇》两段的不同之处。
①聚焦两个段落写静的部分。
②出示两幅图画。请一位学生圈画出作者视线的变化方式,其余学生读文。
③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视线的变化,用儿童化的语言归纳表达方法(伸缩镜头、平移镜头)。
3.随堂练笔,展示评价。
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选择不同镜头来表现动态和静态的事物;通过平移镜头,拉伸镜头,调动多种感官练习写了放学时以及放学后的场景。
除了五(下)第七单元,本学期我们还对其他单元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比如,第二、四、五单元合在一起研究了怎么评价一个人物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第六和第八单元整合在一起探究了作者的思维路径,品读了幽默的语言;第一和第七单元,也在怎么表达情感方面做了整合学习。见下表: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单元整体教学确实会提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不过,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到其他学校实践我们的研究,或者上公开课会有一定难度。因为不同的学校学情不同,在前测不够精准,学生展示与前测不符,对单元整体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们还仍在探究中。
在五(下)第七单元教学总结时,我们告诉孩子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风景,最终都将成为真正的自己。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也告诉自己:继续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上学习、探索、实践,相信研究一定能充实自己,丰厚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