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中国好爸爸曾国藩

耕读传家 一脉相承

 

提到《曾国藩家书》,可能很多人都读过。

 

光绪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书》

 

这本曾国藩的书信集,几乎年年都是中小学生暑假的必读书单。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说话做事,都有其过人之处。

 

尤其是《曾国藩家书》中所透露出的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咱且不说曾国藩把他笔下写的做到了几分,就光论他的从政、治家、治学、治军思想,都还是很有一套的。

 

 

按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当年必须是世家子弟出身,可曾国藩还真就不是。虽说老曾家不算穷,但确确实实就是个湖南的普通家庭。

 

曾国藩家,从他爷爷算起,之前的五百多年里,别说当官的,连个秀才都没出过。曾国藩的祖祖辈辈大都是勤勤恳恳种地的老农,也就曾国藩他爹好歹考了个秀才,当了个塾师。所谓“塾师”,就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所以说老曾家的脸,都长在曾国藩身上了。

 

曾国藩做官,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不到四十,官至二品大员。这种升官速度,在他的湖南老乡里根本没人比得上。

 

晚清名臣曾国藩

 

可当了大官的曾国藩却并没有因为这个多开心,相反的,他还有点焦虑。毕竟站太高也怕摔嘛!曾国藩清楚,自己没有大家族背景做支撑,能出他这么一个鲤鱼跃龙门的苗子,也是靠着几代人的积累。

 

既然他之前没有家学传承,那就应该从他这辈儿开始,让曾家成为世代传承的名门。当然,曾国藩所期望的“名门”,可不是要成为当大官挣大钱的大户人家,他给曾家后代定下的基调,是“耕读传家”

 

您可能想问了,这不做官没影响力,不从商没财力,光靠读书种地,更像是偏安一隅,搞自我封闭,能延续家族荣耀吗?

 

您还别说,就是这“耕读传家”的儒学思想,使曾国藩的后人真正地将曾氏家风传承了下去。

 

“耕读传家”这个想法可不是曾国藩一拍脑袋想到的。这其实源于他的长辈对他的教育。

 

 

曾国藩的祖父名叫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是十里八乡盖过章的纨绔青年。他不爱读书、就爱瞎混,仗着家里还有点儿家底儿,整天不务正业。

 

成天在街面上混,街坊四邻也就都知道老曾家出了个游手好闲的货色,关上门都教育自家孩子,千万别跟老曾家那位学,不然打断你的腿!

 

好么,成反面典型了!曾玉屏还是有羞耻心的,当他听到老大爷当街指着他骂:你将来要把家里败个精光!有点儿自尊心的人心里都不舒服呀。

 

曾玉屏暗下决心,一定要洗去“败家子”的污名。从此,他就跟换了个人似的,起早贪黑在地里干农活,积累出了殷实的家底儿。

 

这一番苦心经营,到了曾国藩那一辈儿,曾家已经扩出百余亩农田了。光有物质还不够,曾玉屏觉着,自己年轻时候走歪路,就是因为没知识没文化见识短。

 

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重复他的错误,曾玉屏花大价钱请来最有名的讲师,一直在敦促孩子们好好学习,曾国藩的父亲就是这样走上了读书科考的道路的。

 

 

种田读书要两不误

 

自此,曾家就开始有点耕读家庭的意思了。那么“耕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耕读耕读,就是既要种田,又要读书。

 

农忙的时候,就以干农活为主,农闲的时候,就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耕作,是为了养家糊口,学习,则是为了修身养性。

 

 

但曾国藩的父亲可能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只要求儿子学习。然而曾国藩发奋读书,考了7次,才考中了秀才。

 

这个数字听上去也不怎么光荣,但不管怎么说曾国藩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毕竟他爹可是考了17次呢!

 

后来,曾国藩一鼓作气中了举人,后面又经历了两次进士落榜,回家苦读两年,才终于考中。

 

进士啊,那叫做“天子门生”,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标签。跟曾国藩同为晚清名臣的左宗棠就没考上进士,还是慈禧太后念他劳苦功高,专门赐了他一个“进士出身”,圆了左宗棠的梦想。

 

在一个非常看重读书学习的家庭里,有个后代能中进士,也算是家族的高光时刻了。曾国藩不负众望,进入中央领导层,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封侯拜相。这惊人的升迁速度,就跟开了挂似的。

 

虽说做了大官,但曾国藩却从来没有展现出一点“大牌”的意思。官做得越大,曾国藩的家族危机感就越重。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这来之不易的家门荣耀保持下去。

 

官可不当,田不可不种

 

怎么能让家门不倒呢?曾国藩参考了他爷爷在世之时的处事法门——“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这八个字分别指的什么呢??

 

咱先说考宝早扫——

 

考,指的是家族祭祀,目的是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宝,指的是周济邻里。曾国藩早年到四川当主考官,挣了一千两银子,他把钱寄回家里时说,600两用来还债,400两要送给亲族;

 

早,就是早起,他对早起执着到什么程度呢?他在北京做官时,有一天因为睡了懒觉,竟然专门写日记把自己骂了一通;至于扫,就是打扫住处,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嘛!

 

说完了考宝早扫,咱再说书蔬鱼猪,第一个“书”就不用多解释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后面的“蔬”是指蔬菜,跟鱼和猪一起分别指种菜、养鱼和养猪,意思就是家里不能靠当官的吃饭,还是要以耕作为主。

 

“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这八个字,被曾国藩作为家训,要求曾氏子弟断不可忘,要是忘了,家族可就败落了。

 

说到做到,曾国藩的的确确带着家族践行了这八字决。

 

曾国藩哥儿五个,他是老大,二弟曾国潢,就一直留在老家务农,主管家务事。曾国藩带着剩下的弟弟们投了湘军。

 

剿灭太平天国一战,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都因为军功加官进爵,虽然家门脸上有光,但留守老家的曾国潢还是有点小失落。毕竟谁不想去外面见识见识呢?

 

可是曾国藩一见二弟找上门来就急了,家里还有百亩地呢!你曾国潢走了谁照顾家里的田呢!于是曾国藩是好说歹说,把曾国潢生生劝回家去了。

 

曾国藩说了,我们家的兴衰荣辱,不是靠我们这几个在外面闯的,而是全系在你身上啊。弟弟你可是全家的后盾!这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还有那百亩良田、照顾长辈,教育子侄,都得靠你操持啊。虽说咱家有俩人封了爵位,但这些都是虚的,只有好好种地,才能保家族经久不衰。

 

您听,这多会说话。曾国潢也不觉得在外面闯多有吸引力了,毕竟家里最权威的人都说了——后勤保障最重要嘛!

 

后来,因为曾家两兄弟在剿灭太平天国一事中大显神通,得到了不少嘉奖。曾国藩的危机感又加重了,他怕有朝一日众星捧月变成众矢之的,于是总是时不时地劝弟弟曾国荃:千万要低调,不能贪功,要与人分享功与名。

 

他给弟弟写信说:日中则昃zè,月满则亏。就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物极必反。所以这边二人刚封了爵位,那边曾国藩就主动提出裁撤自己手底下的湘军,还让弟弟也称病回了老家。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为了家族荣耀的“可持续发展”,曾国藩可谓是小心谨慎。但这些光靠他们这一代人坚守也不行,曾国藩对后代又有哪些要求呢?

 

曾家已经由曾国藩这一代打拼得像模像样了,后面能不能延续下去,还是得看下一代人。毕竟自古以来都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嘛!所以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曾国藩也十分上心。

 

他要求子女们,一不能离弃家乡,二不能住繁华都市。说白了就是:曾国藩一直在教育孩子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本,要不忘初心,不贪恋荣华富贵。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败家都是从奢侈生活开始的。曾国藩要求家里人,家务活儿都要自己做,什么缝衣服做鞋子,也都得自己动手。

 

有一回他的夫人偷偷买了个婢女,想帮着伺候家里。结果被曾国藩发现之后好一番训斥,夫人没办法,赶紧又让婢女离开了。

 

而且,曾国藩嫁女儿,嫁妆一律只有200两白银,要知道,这可是侯爵家的千金,这点嫁妆说出去都不会有人信。

 

比如四女儿出嫁时,曾国荃就不信哥哥能对女儿这么抠,结果打开箱子一看,真的只有200两,当叔叔的实在看不过去,又额外给了侄女400两。

 

不仅是生活节俭,曾国藩还不主张给子女留钱。他不买田产、不盖豪宅,自然也不给子孙攒钱花。

 

曾国藩说了: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当他去世时,家里只剩下2万两存银,这在晚清,已经算得上相当清廉了。

 

此外,曾国藩虽然自己做了大官,但他却不希望子孙也走仕途。相比于官宦家族,他更希望家里多些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读书人。

 

所以在音频小剧场里,曾国藩不愿为儿子科考出力,一个是不想走后门、趟浑水,另外他也确实不在意儿子考不考得中。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学了外语做了外交官,次子曾纪鸿虽数次落榜,但他却安心钻研起了自己喜欢的算数学问,成为了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

曾纪泽(左)和曾纪鸿(右)

 

曾家后代也确实如曾国藩所愿,再也没出过官运亨通的人,却培养出了许多搞学问的人才:有诗作传世的曾广钧,理工科高材生曾宝荪、曾昭权、曾昭桓,投身教育界的曾约农等等等等……曾家的后人虽然很少有混政治圈的,但在各行各业都做得很出色。

 

曾国藩给弟弟们写的书信里是这样说的:天下当官的家族,子孙多恃宠而骄,一两代也就败落了;商贾之家,勤俭的,也就能延续个三四代,但耕读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不止。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这套家训,确实有效。200年来,曾家已经延续了八代,到现在,曾国藩的后人已经出了240多位杰出人物,他们在文化艺术、医学、科技和商界,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这200年来,曾家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

 

每当有人问起曾家后人:为什么你们曾家没有再出过什么达官显贵呢?曾家人也都会平静地反驳说: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也找不出一个坏人。 

读后感曾国藩家书中国好爸爸曾国藩

推荐阅读

阿甘正传观后感:你真的看懂了《阿甘正传》吗?
阿甘不甘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是我在高中时期看的,相信大多数同志都是看过的,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励志片,也涵盖了很多人生道理。 但是,大多数就可能都会看懂这是一位智力较低的孩子的逆袭,可以说他的成功激励了一些处于低谷的人士。 但我相信,许多同志只看懂他如何成就自我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可能没有更深层次理解探讨过其中对成功以及战争死亡理解。 电影阿甘的一生:艰难求学参加球队毕业参军参加越战受勋回国乒乓外交退伍创业积累财富回乡修养全国跑步结婚养子的人生经历,我们要看懂的不仅是阿甘的成功,最应该看懂的是一些为人处...[详细]
2022-12-29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母爱叙事与生命哲学
《我与地坛》的母爱叙事与生命哲学 很多人知道《我与地坛》(1990年)曾被视为小说准备发表,但这一误会隐含的文学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这篇散文对小说笔法的借鉴,不仅涉及虚构与真实这类问题,而且指向叙事部分所使用的策略,尤其第2节对母亲的追忆,调动了现代小说关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的处理手法,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之美,而这种回旋往复,体现了史铁生在母子这一基本的人类学事实中展开的哲学思考。 一 现在与当年:两种时间的交错 叙事者按照时间顺序,逐步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束,由此构成线性叙事。 《秋天的怀念》...[详细]
2022-07-2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中国好爸爸曾国藩
耕读传家一脉相承 提到《曾国藩家书》,可能很多人都读过。 光绪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书》 这本曾国藩的书信集,几乎年年都是中小学生暑假的必读书单。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说话做事,都有其过人之处。 尤其是《曾国藩家书》中所透露出的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咱且不说曾国藩把他笔下写的做到了几分,就光论他的从政、治家、治学、治军思想,都还是很有一套的。 按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当年必须是世家子弟出身,可曾国藩还真就不是。虽说老曾家不算穷,但确确实实就是个湖南的普通家庭。 曾国藩家,从他爷爷算起,之...[详细]
2022-06-18
《学写读后感》课堂“微镜头”
《学写读后感》 课堂微镜头 阅读时,我们常常会有所触动,而把这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记录下来,便是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还能提高写作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堂课。 设计这堂课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重温读过的经典作品,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收获;二是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重点、筛选素材、提炼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微镜头之一 写读后感之点引感联结 师:我们读文章时,常被文中的人或事打动,或随着潸然泪下,或随着笑逐颜开,亦或是随之陷入沉思,这就是我们和文中的人与事产生了? 生:共鸣。 生:想法...[详细]
2022-06-11
《阿房宫赋》读后感:始于想象,终于现实
无论是史料还是考古,都告诉我们阿房宫并没有完全建成,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所写的场景,是想象出来的。 史料载,阿房宫是健在原来的上林苑中的,秦始皇觉得咸阳原来的宫殿太小,所以重新建造一座宫殿。 有考古报告就认为,新造的这个宫殿是朝宫,议政的宫殿,也有考古报告认为,这是一座别宫,就是休闲娱乐用的宫殿。 我想,杜牧的理解,应该是一座别宫。 因为他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不仅建筑数量多,建筑种类也多,这些建筑种类,并不是议政宫殿所具有的。 我们比较紫禁城和颐和园,应该可以很明显感受到这种区别...[详细]
2022-06-11
  • 《阿房宫赋》读后感:始于想象,终于现实
    无论是史料还是考古,都告诉我们阿房宫并没有完全建成,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所写的场景,是想象出来的。 史料载,阿房宫是健在原来的上林苑中的,秦始皇觉得咸阳原来的宫殿太小,所以重新建造一座宫殿。 有考古报告就认为,新造的这个宫殿是朝宫,议政的宫殿,也有考古报告认为,这是一座别宫,就是休闲娱乐用的宫殿。 我想,杜牧的理解,应该是一座别宫。 因为他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不仅建筑数量多,建筑种类也多,这些建筑种类,并不是议政宫殿所具有的。 我们比较紫禁城和颐和园,应该可以很明显感受到这种区别...
  •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母爱叙事与生命哲学
    《我与地坛》的母爱叙事与生命哲学 很多人知道《我与地坛》(1990年)曾被视为小说准备发表,但这一误会隐含的文学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这篇散文对小说笔法的借鉴,不仅涉及虚构与真实这类问题,而且指向叙事部分所使用的策略,尤其第2节对母亲的追忆,调动了现代小说关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的处理手法,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之美,而这种回旋往复,体现了史铁生在母子这一基本的人类学事实中展开的哲学思考。 一 现在与当年:两种时间的交错 叙事者按照时间顺序,逐步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束,由此构成线性叙事。 《秋天的怀念》...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中国好爸爸曾国藩
    耕读传家一脉相承 提到《曾国藩家书》,可能很多人都读过。 光绪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书》 这本曾国藩的书信集,几乎年年都是中小学生暑假的必读书单。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说话做事,都有其过人之处。 尤其是《曾国藩家书》中所透露出的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咱且不说曾国藩把他笔下写的做到了几分,就光论他的从政、治家、治学、治军思想,都还是很有一套的。 按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当年必须是世家子弟出身,可曾国藩还真就不是。虽说老曾家不算穷,但确确实实就是个湖南的普通家庭。 曾国藩家,从他爷爷算起,之...
  • 《学写读后感》课堂“微镜头”
    《学写读后感》 课堂微镜头 阅读时,我们常常会有所触动,而把这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记录下来,便是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还能提高写作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堂课。 设计这堂课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重温读过的经典作品,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收获;二是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重点、筛选素材、提炼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微镜头之一 写读后感之点引感联结 师:我们读文章时,常被文中的人或事打动,或随着潸然泪下,或随着笑逐颜开,亦或是随之陷入沉思,这就是我们和文中的人与事产生了? 生:共鸣。 生:想法...
  • 阿甘正传观后感:你真的看懂了《阿甘正传》吗?
    阿甘不甘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是我在高中时期看的,相信大多数同志都是看过的,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励志片,也涵盖了很多人生道理。 但是,大多数就可能都会看懂这是一位智力较低的孩子的逆袭,可以说他的成功激励了一些处于低谷的人士。 但我相信,许多同志只看懂他如何成就自我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可能没有更深层次理解探讨过其中对成功以及战争死亡理解。 电影阿甘的一生:艰难求学参加球队毕业参军参加越战受勋回国乒乓外交退伍创业积累财富回乡修养全国跑步结婚养子的人生经历,我们要看懂的不仅是阿甘的成功,最应该看懂的是一些为人处...